古调新声传雅韵 文明实践润民心——渭南戏曲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侧记

渭南 更新于:2025-07-05 13:14
  • 天520765

    渭南日报 记者 赵倩茹

    6月的渭南,夏风送爽,锣鼓铿锵。从灯火辉煌的渭南大剧院到绿荫环绕的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村委会,一场场戏曲盛宴接连上演,为群众呈上了文化大餐。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和戏曲进乡村活动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更以文化浸润人心,传递文明新风。

    大剧院里赏非遗 濒危剧种放异彩

    6月25日晚,剧场内灯光渐暗,数百名观众静静等候大幕拉开。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此拉开帷幕,来自全省的稀有剧种轮番登台,引得观众连连喝彩。

    阿宫腔《坐寨·盗马》率先亮相,饰演窦尔墩的演员面绘蓝脸谱,身着绣金箭衣,一声“马来”,唱腔高亢激越,将窦尔墩盗御马的侠义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陕北秧歌《夫妻识字》以轻快的节奏和诙谐的表演,再现了革命年代农民学文化的生动场景,台下观众跟着节奏轻轻哼唱。最后登场的汉调桄桄《挡马》将气氛推向高潮。汉中市南郑区的演员以粗犷的唱腔和精湛的武艺,演绎了杨八姐女扮男装、智斗番将的传奇。台下掌声雷动,观众张丽华感慨:“这些剧种平时难得一见,这次展演真是开了眼界!”

    村头戏台续薪火 老腔新调总关情

    6月27日,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村委会广场上,临时搭建的舞台前早早坐满了村民。临渭区戏曲进乡村活动在这里火热开演,秦腔经典选段让乡亲们过足了戏瘾。

    线戏《割肉还母》

    《花亭相会》中,高文举与张梅英的悲欢离合引得老人频频拭泪;《三娘教子》里王春娥训子的唱段字字铿锵,几位妇女小声议论:“教育孩子就得像三娘这样。”当《苏三起解》熟悉的旋律响起,台下白发苍苍的李桂兰忍不住跟着哼唱:“我年轻时在广播里常听这出戏,今天终于看到真人演了!”

    最热闹的当属《探窑》表演,演员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把王宝钏寒窑苦守的坚贞演绎得感人至深。村民刘建军扛着孙子来看戏,孩子看得目不转睛:“爷爷,这个阿姨唱得真好!”刘建军笑道:“这就是咱们的秦腔,你要记住乡音啊!”

    台前演绎千古事 幕后传承一片心

    从城市到乡村,这些戏曲工作者带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奔波在一个个舞台上。

    在后台,记者见到了刚刚结束戏曲表演的演员。

    阿宫腔演员刘斌斌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动情地说:“阿宫腔的传承就像一场漫长的接力赛,我们这一棒能跑多远,决定了后人还能听到多少。但看到观众这么热情,就觉得‘跑’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汉调桄桄演员陶泓如说:“每次听到老乡们喊‘美得很!再来一段。’就觉得我们的坚守有了意义。”她展示着磨损的戏靴,“这双靴子陪我走了很多村子,鞋底磨薄了,但戏却越唱越有味儿了。”

    渭南市青年秦腔剧团团长韩民主正对着镜子卸下《三娘教子》中“薛保”的妆容,额间还留着勒头的痕迹。“这次我特意选了这出戏,‘三娘’教的不只是戏里的孩子,更是我们这些戏曲传承人。”他边擦脸边说。

    夜幕下,戏台上的灯火与群众的笑脸交相辉映。从城市剧场到田间地头,传统戏曲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注入深厚底蕴,更在百姓心田播撒下文化的种子。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