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焕彩启新程 文脉永续向世界——2025仓颉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侧记

渭南 更新于:2025-10-22 13:00
  • 鹅汤锅
    南日报 记者 任晓彤 魏宝宝

    金秋十月,白水河畔的仓颉故里,墨香与果香交织,一场围绕汉字文明与文化传承的盛会,为这片古老土地注入崭新的活力。

    10月20日至21日,以“探寻汉字之源点亮文明之光”为主题的2025仓颉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在白水县举办。这场从今年5月在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启动便备受瞩目的文化盛宴,如今在这里落地生根,以多元活动、深度研讨与务实合作,让古老汉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中华文明传播与地方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溯源:走读白水,触摸文明根脉

    10月20日上午8时30分,迎着秋日的晨光,由历史文化学者、农业专家、知名企业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及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组成的“城市观察团”率先开启了“走读白水”之旅。首站便是位于史官镇的仓颉庙——这座承载着华夏文字记忆的千年庙宇,正以“四仪九规制”非遗仪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古柏虬枝盘曲,碑刻古朴斑驳。在仓颉庙内,观察团整理衣冠、洗尘静心,佩戴上象征敬意的祈福巾,沉浸式参与这场非遗体验:从庄严的入场序礼,到恭敬的敬献环节,每一个动作都复刻着古人对“造字圣人”的尊崇。“第一次近距离触摸汉字起源的历史,这些仪轨不是刻板的表演,而是活着的文化记忆。”吉林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采访部主任柳喻感叹道,指尖拂过仓颉手植柏的纹路,仿佛与数千年前的造字智慧隔空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仓颉庙内还留存着1949年1月30日彭德怀发布的保护文物的手令,明确“仓颉庙是国家文物,凡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均需切实保护文物古迹……”红色基因与文化遗产在此交相辉映。

    作为“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白水苹果以其色泽鲜艳、香味浓郁、品质优良而享誉国内外。如今,全县苹果种植面积30余万亩(2万余公顷),年均产量60余万吨,年销售鲜果200万吨以上,是渭北苹果交易集散中心及价格形成中心。

    在林皋镇苹果产业核心区内,2.5万亩(约1667公顷)“三瑞”苹果新优品种高标准栽植示范园里,红彤彤的“瑞阳”“瑞香红”苹果挂满枝头,宛如一串串喜庆的灯笼,绿色的“瑞雪”苹果脆甜多汁、清香四溢,这片黄土高原上的果园不仅成为新生代苹果新势力的代表,更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白水苹果的香气和口感独一无二。它展现了民族品牌的自信,展示了生态农业与品牌农业融合发展的力量。”一位行业协会代表品尝后赞不绝口,认为手中的苹果成了“白水味道”最鲜活的名片。

    在杜康镇的白水杜康酒厂,观察团探寻“酒圣”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之道。展厅内,9次搭载“神舟”系列飞船的酿酒菌种与基酒引人驻足,传统酿造工艺与航天科技在此碰撞,让“一杯杜康酒”有了新故事。车间里,古法氤氲的酒香与智能灌装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既守着手艺,也拥抱创新,如今的杜康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陕西白水杜康酒业集团董事长张红军说。

    从“字圣”到“酒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制造,观察团的走读路线串联起白水的文化脉络与产业活力。走访途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所研究员、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直言:“白水是个好地方,有文化底蕴、经济活力,更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值得大家前来一观。”

    论道:智慧碰撞,共话汉字未来

    10月20日下午,白水县绿洲花园酒店内座无虚席,2025仓颉文化品牌推介活动正式启幕。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明浩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相聚白水,既延续与渭南、白水的合作缘分,更是以汉字为媒,践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专家们的精彩演讲,在交流碰撞中凝聚共识,“播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希望,共同为2025仓颉文化品牌的推广建言献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从“中华文祖”讲起,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读懂汉字,就读懂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他的话语引发现场共鸣,不少观众拿起笔,在纸上反复描摹着熟悉的方块字,重新感受其中的文化重量。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则将目光投向数字时代,提出“汉字文化的数字化生存”理念。通过她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每一个汉字都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千年文明基因,在数字世界里呼吸、生长、演化的智慧生命。

    21日上午,2025仓颉文化交流活动接续发力,让“汉字论道”在深度交流中持续升温。学界与业界的资深专家围绕仓颉文化传承创新,就汉字文化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展开深度研讨,合力为白水打造“汉字文化精神标识地”IP出谋划策。

    而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全市文联系统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培训班同期举办,参会文艺工作者围绕“以文艺力量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展开座谈。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为渭南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一次次思想碰撞,让“汉字”从书本符号,变成了可讨论、可发展、可赋能的“活资产”,完成了从“追溯汉字之源”到“点亮文明之光”的跨越。

    聚力:签约赋能,书写发展新篇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品牌的成长力,源于合作与共赢。在2025仓颉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中,一份份合作协议的签署成为“文化赋能发展”的务实注脚。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陕西中心与白水县委宣传部签署共建“仓颉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白水仓颉文化的国际传播正式“扬帆起航”。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新华社全球性的媒体资源与传播渠道,构建“本土化+国际化”的多维传播网络——通过多语种专题报道、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等方式,让“仓颉造字”的故事走向世界,让“四圣故里”的城市名片在全球擦亮。

    “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活动的立体传播,讲好新时代的‘仓颉故事’,让古老的汉字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同时,也为白水、为渭南搭建一个以文化驱动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广阔平台,助力白水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陕西中心区域发展部主任刘潇说。

    集中签约环节掌声不断——这场“论道”,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转化为一个个即将落地的实践。

    17个涵盖中药材深加工、半导体封装、新能源装备、文旅融合的项目现场签约,为白水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其中,总投资5亿元的半导体SMD功率器件封装生产制造项目,达产后将年产130亿只器件,提供100个就业岗位;总投资3.07亿元的新能源风电混塔制造中心项目,将为白水新能源产业版图添上关键一笔;仓颉书院——书法文化研学基地、仓颉庙光影隧道体验区等文旅项目,则让“仓颉文化”有了更具体的体验载体。

    “欢迎大家在历史和当下的交融中,感受白水的厚重与鲜活。”白水县委书记王宏运在推介时表示,当前,白水县坚持“工业优先、三产并举”,坚定不移走工业兴县、果业强县、文旅名县发展之路,奋力打造渭南工业新城,建设文化强县和美丽白水。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白水是汉字的“源”。2025仓颉文化品牌系列活动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不仅是一份份签约协议、一场场精彩演讲,更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传承汉字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的种子。未来,随着各项合作项目的推进与文化传播的深入,汉字之源的故事将被更多人知晓,文明之光也将照亮更广阔的未来。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