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加载中...
闵盼龙 摄影报道假期不打烊,文化传承更“上新”。2025年10月8日,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三楼的非遗展示传习馆在国庆节和中秋节假期期间如期开放,并举办第98期《故事渭南》——同朝皮影专场展演。展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近距离感受传统非遗艺术的魅力,体验皮影戏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光影流转 千年皮影再登舞台
此次展演在渭南非遗展示传习馆四合院内举行,展演共分为两场演出,剧目包括《宝莲灯》《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劈山救母》《刀劈韩天化》《借水赠钗》等经典皮影剧作。灯光闪烁间,人物跃然幕上,唱腔婉转悠扬、影人灵动生趣,现场掌声阵阵。观众们在光与影的交织中,重温古老艺术的神韵与魅力。

源远流长 同朝皮影诉说千年故事
同朝皮影戏源于秦汉,盛行于唐,相传从皇家传出。因发源于古同州府(今大荔县)与朝邑县而得名,包含皮影雕刻、表演与“碗碗腔”唱腔,是关中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形式。据史料记载,同朝一带的碗碗腔剧目多达四百余种。昔日的庙会、婚丧嫁娶、贺寿节庆中,总少不了皮影的身影,被誉为“宫廷音乐”“陕西一绝”,是关中文化的重要艺术瑰宝。

以影为媒 让孩子在体验中爱上传统
演出结束后,现场的小朋友们兴致盎然,纷纷来到后台体验皮影表演。老艺人耐心指导,从手势、节奏到人物操控,孩子们在欢笑中感受非遗魅力,一场文化传承的接力在无声中发生。一位家长表示:“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皮影戏,没想到能让孩子亲手试一试,真的很有意义。”
传承创新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近年来,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不断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依托传习馆积极创新非遗展示与传播方式。自2010年成立以来,传习馆汇聚了几百项非遗项目,不仅展示内容丰富,还通过举办文化沙龙、体验课程等形式,让群众“走进来、玩起来、学起来”。同时,传习馆探索“非遗+教育”“非遗+旅游”的融合新模式,推出错时延时开放服务,进一步满足市民与游客的参观体验需求。《故事渭南》作为渭南市文化中心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正通过“本土文化+”的创新形式,让非遗、文学、民俗更贴近生活,激活本土文化资源,为国家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注入新活力。

让“渭南故事” 被更多人关注
一次皮影展演,是传承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现。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将持续以《故事渭南》文化沙龙为平台,讲好渭南故事、传播关中文化,让更多人认识、热爱、传承非遗之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举报 
 